目前分類:觀後感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6CVo5_YkaGW  

  說到「魔法少女」四個字,你的腦海中會浮現甚麼樣的圖像?

  為了對抗邪惡而在危急時刻變身,從象徵魔法少女身分的寶石中,化作五彩鮮豔的華麗角色,帶著能發動魔法的魔杖將邪惡消滅,世界又因為魔法少女的努力恢復了秩序與和平。是這樣對吧?

  實際上,《魔法少女小圓》其實也依循著這樣的套路,只是在這當中加入了許多充滿著現實殘酷的設定,將原先直觀的「善惡二元對立」拆解成同一主體的兩個面向,再用因果的鍊子加以連結。宇宙是均衡的,不僅僅是能量守恆,善與惡也依循著同樣的原理,在世事的推進之下走向均一。願望不會毫無來由的無償實現,奇蹟的產生必將帶來同等的不幸,改變因果的代價必然將透支的善,以某種形式產生等量的惡。這是世界維持均衡的手段,也是《魔法少女小圓》貫穿全劇的世界觀。

  對於這樣的設定,作者很巧妙的借用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說明了尋找魔法少女的緣由,同時也將整部作品的格局拉高到概念的層次,而非對於世界的細節描述。從這開始,魔法少女的戰鬥不再僅僅是對於邪惡的「魔女」這樣表象的存在,而是同時將願望與不幸兩者肩負在自己身上:因為願望而成為魔法少女,最終也將為了「償還」願望所生之等量的不幸而成為「魔女」。而從希望到絕望之間情緒落差的位能,便成為了丘比所欲利用的「能量」,也就是用來補償在宇宙運行過程中所消散的「熵」。

  「僕と契約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てよ!」(與我締下契約,成為魔法少女吧!),這是丘比從第一話開始便不斷重複的台詞。作為謎樣的智能生物,丘比不帶有任何情緒,所有一切都以理性出發,以效益為最終考量,可以說是邊沁效益主義的極致表現,或是「以經濟學作為倫理」的存在。丘比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謊話,縱然是為了尋求魔法少女締約,也是以和平的手段進行溝通,然而故事後段知道真相的主角們,卻一再將之視為「騙子」。丘比很茫然(如果他擁有「茫然」這樣的情緒反應的話),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效益與宇宙最大福祉」的「善」,而無法理解為何人類始終用情緒排斥著自己與自己的計劃。丘比的設計,便是對於道德理論分歧的一種比較性存在,而他的疑問或許可以用康德的話來回答:「人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這也是小圓等人與丘比最大的認知差距。

  作為對比,魔法少女們的設定便是另一種道德的反思。康德將道德以行為義務作為判斷基準,符合義務的就是「善」、就是合乎道德,而非以行為的結果為斷。若在這個框架下檢視《小圓》的劇情,每一個角色都做了在行為當下最好的決定,亦即他們每一個人都嚴守著「善」,但劇情卻無可避免的帶領每個人走向悲慘的命運,就算是能夠操控時間的魔法亦然。所謂的時間倒轉僅僅是將時間軸反覆的折疊,而這後設的宇宙仍然推行著世界的運轉,重疊的時間線一再的將因果交織回小圓身上,使小圓自身便是無法解開的結。旁人嚴守善的行為,最終竟是導向更毀滅性的悲劇。

  但對於宇宙而言,一再倒轉時間想要挽救悲劇的人,也擁有著一條時間軸——僅僅屬於她自己的一條時間軸——她的時間沒有因此停止或逆轉,而是在無止盡的重新開始當中,改變了她身為人的本質,以及她所承載的因果,最終仍是一條能被拉直的直線,從未逃脫宇宙所訂下的規則。宇宙的框架將每個人導在歷史的必然,超越任何維度,包含了時間。看似能夠扭轉一切之人,最終竟是被自己所扭曲的因果所綑綁,命運的道路仍舊導向著這個世界早已注定的唯一解。這不是作者的惡意,作者僅僅是設定了這樣的世界,而世界最終會像黑格爾說的,透過理性的行進,使精神達到無可避免的自覺。

  將魔法少女們作為一個群體來觀察,佐以各角色自身不同的立場來反映「人」這種生物的多樣性與差異,可以是一種分析方式,但我更想將曉美焰作為獨立的觀察標的。焰的角色充滿著尼采的哲學色彩,在後編《叛逆的物語》當中可以看到許多在焰的精神世界當中所充斥尼采與佛洛伊德的理論意象。焰獲得了倒轉時間的魔法,促使他在一次次近乎「輪迴」的時間旅程當中,累積了龐大的「業」,進而使得他的存在本質,乃至於他的存在表象,從原先的膽怯少女,逐漸為了目標而蛻變。或許我們沒辦法去評價這樣的蛻變是正面或負面的,但焰確實從本質上與原先的自我有著巨大差異。對於焰自身來說,在他的世界裏頭「上帝已死」,在她一次次的為了小圓而輪迴的過程中,「小圓」已經成為她的存在目的、她行為的理由、她所要追尋的唯一價值,而脫離了原先這個世界的既有價值觀,「上帝」一詞對她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更精確來說,她超越了善惡,成為尼采所稱的「超人」。

  唯有理解到焰是象徵著超人的存在,她的所有行為才能被合理的解釋與理解。在她的世界裏頭,小圓就是價值本身,所以在她最後一次輪迴的所有行徑都顯得「脫離常人的理解範疇」,因為它實際上「並非遵循著世間的價值」;才能理解她為何在認知到自己無法改變小圓命運時,幾近崩壞成魔女,因為小圓是她的存在意義,存在意義的崩壞,意志便沒有依歸,最終導致其本質上的毀滅;才能理解她為何最終綁架了小圓的「人格」,因為她實際上將小圓塑造成了自己世界的神,而無關乎外在世界如何看待圓環之理。她一點也不在乎宇宙會如何改寫,因為改寫的永遠都只是現實界的表象,她精神面的本質存在只需要自己與小圓即足矣。

  而為何小圓會成為焰最重要的存在?劇場版在焰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她的存在本質崩壞的場景,同時丟出了數個佛洛伊德與尼采的意象,前者為因,後者為果。作品當中只用了小圓與焰第一次的際遇作為理由,以呈現上的流暢度而言已經能兼具輕巧與說服力,背後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當然會是主因,但這點我認為倒是不必苛求。另一個原因,我歸納為「付出」,亦即人會無意識的洗腦自己「付出的對象是美好的」,因為人的情感不想要面對「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徒勞無功」的殘酷現實,所以潛意識會催眠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進而導致「無止盡付出」的循環。劇情當中,小圓的救贖與犧牲是這個循環的開始,而後便由焰個人不斷的在「付出」與「悲劇」兩者間打轉,而劇情的後設在這循環當中加入了惡意,於是有了兩種解釋,一為焰的所有付出成為了小圓身上無限疊加的因果,致使其成為更加毀滅性的存在而無法被拯救;二為焰的付出建立在小圓第一次犧牲的前因上,焰永遠無法拯救小圓,否則便落入了「為了拯救小圓而成為魔法少女」與「拯救了小圓而無須成為魔法少女」的因果矛盾當中。很難推論何者為作者的原始構想,但我傾向於相信兩者皆有,但無論如何這一切疊加的因果不僅僅在小圓身上交織,焰的自身也承載了相同的因果歷程,但跟小圓不同的是,焰擁有所有時間線上的記憶,情緒成為了她本質扭曲的催化劑。

  人無法扭轉因人而生的因果,焰的經歷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但神可以。這裡的神,我傾向於解釋為史賓諾莎的自然神論,亦即一種概念性而不具有人格的存在。小圓最終成為魔法少女的願望,便是消滅所有因魔法少女而生的因果:將整個宇宙,乃至於所有時間維度上的魔女,在誕生之際消滅。作者設定了一個龐大了世界觀,再以一個後設的宇宙框架住這樣的世界,最終卻又讓主角擺脫這樣的框架,重新建構這個宇宙的規則。要理解小圓的願望如何運作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願望本身將會打亂所有世界的因果關係而自相矛盾,除非「矛盾」的概念也一併被消滅。但若是將宇宙的概念重新定義或許可以獲得解答:允許平行宇宙的存在。我不認為小圓是在單一宇宙的架構之下,將所有包含時間與空間的宇宙維度上的魔女消滅,因為因果關係不允許,任何變動都將導致歷史導向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與本作原先設定的「歷史必然」相違背;由此推知,小圓必然是「超出單一宇宙架構」的存在,每一個因果的改變都將產生一個平行宇宙,而小圓的任務就是在這一系列的平行宇宙當中完成她的使命。這也是為什麼小圓會被世界所遺忘,因為在這樣的概念架構之下,小圓的誕生必然與因果產生矛盾,她只能是概念性的、融入整個宇宙當中,如同萬有引力一般的存在。

  唯一能跳脫這個因果流程的人只有焰,因為她所擁有的時間軸對於她自身是絕對的、獨立於宇宙所存在的,她的主觀經驗將以記憶的形式保存,而不受到宇宙改變的限制。又或者說,她本身就是小圓成為神的因果,她無法跳脫這個因果成為獨立的「人」,因為一但她與其他人成為相同的存在,小圓成為神的因果流程便不復存在,兩者可互為解釋。這也成為了劇場版新編的起點——沒有人可以改變宇宙本身,除非有人參與了宇宙誕生的因果歷程,而焰本身就是這個因果不可或缺的一環。她依循著自己的價值,超越善惡,剝奪了小圓身為神而殘存的「人格」,再次扭轉了因果,建立起她自己的宇宙。很難去解釋這樣的宇宙究竟是直接在故事主時間軸上做出改變,還是獨立出來由焰的意識本身所建立的,但有兩個客觀事實可以被確定:第一是焰成為了這個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自然神(雖然她自稱自己站在圓神的對立面,應該稱為「魔」,但我認為兩者本質上沒有差別);第二是圓神的人格部分被奪去,一定程度的使宇宙的概念產生變動,小圓失去了進行圓環之理的理由,所有因果又再重新改寫。

  「魔法少女」本身便是一個精緻設計的陷阱,不僅僅讓觀眾本身誤以為這是一部「愛與冒險」的奇幻故事,更讓故事當中每一個角色墜入無可挽回的深淵。世間沒有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所有事物都是一體兩面,選擇了希望,就必然帶來一定程度的絕望,反之亦然。宇宙本身就是龐大且精密的獨立系統,人類社會貌似充滿著不公平,但從宏觀的角度上又將是公平的;世界上沒有絕對,權力意志終將帶領著人們走向歷史的必然,而這必然往往是趨於毀滅。魔法少女的存在,僅僅是將某部分的平衡給抽離,將之切割為天秤的兩端,與這個世界相互作用,最後還是會在這獨立系統當中歸於均一。然而,微觀的角度上,人類展現了意志的力量,與自然界原理格格不入的道德與理想,在人類這樣「不理性」的生物上,以情緒的樣態充分的展現出其與宇宙為敵的決意,如同丘比在故事尾聲終於領悟到的:「利用人類的情緒實在過於危險」,在無止盡的絕望當中,反襯出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有著難以想像的力量。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魔法少女小圓》或許被稱為不折不扣的黑暗童話,但是其所傳達的精神,卻是極為正向且光明的。

  「奇跡も、魔法も、あるんだよ」(奇蹟與魔法,都是存在的)。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咪我很久沒看電影了,上次看電影好像是看「孔子」,只是那篇貌似沒寫觀後感。實際上,我比較有興趣的體裁是戰爭、歷史劇,像是這種愛情片、文藝片,我就沒甚麼想看的念頭。之前看的幾部恐怖片,都是被T-ara給拖下水...好好的女idol為什麼那麼愛拍恐怖片?而且還好幾個!智妍、恩靜、孝敏,連寶藍都有尬一腳。這次想看這片,講白了就是衝著秀智呀!

  這部的主架構分為兩線劇情,一個是男女主角大一的時候,另一個是男女主角歷經十多年,都已經入社會一段時間的時候。兩線有段不小的時間差,劇情的編排是以交錯的方式呈現,一段學生時期,一段現在時期,將兩邊的劇情線接在一起。這並不是甚麼很特殊的手法,畢竟兩段時空的劇情連結有很多種方式,這部只是純粹的用交錯法,並沒有甚麼倒敘、插敘等營造大反轉的方式。再論題材,其實就是段很簡單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大學時相戀,十多年後再次遇上對方(而且還不是偶然,是女主角自己找來的),講起來真的沒甚麼很驚奇的部分。

  實際上,這就是一部很淺、很淡的小品電影,但我必須說:後勁很強。看的時候沒甚麼感覺,剛看完時我也不怎麼想寫觀後感,但等到晚上睡覺時,那個後勁就來了...。正因為故事平淡,沒有甚麼太大起伏,所以特別貼近我們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鳴。男女主角間的情愫,因為些小誤會而無法延續下去,到十多年後依舊成為遺憾,這種情形其實天天都在上演,不是嗎?而十多年後,女主角來找男主角,正是一個轉折點,讓當初所有的結都解開,但卻已經回不到從前。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貓咪我從來不看韓劇的,除了小時候看過一點「順風婦產科」跟「大長今」,其餘都是跟著貓外婆一起看本土劇居多,不然就自己看日劇,或者跟貓媽看偶像劇之類的。但總歸起來,我看過的戲劇並不多,而我也不是很喜歡看戲劇類型作品,畢竟戲劇通常都是數十集甚至上百集,除非on檔的狀態下追,否則會相當的累,但偏偏on檔的劇通常比較少整體評價,比較難篩選出哪些是值得看的,更何況會播多少集也不知道,所以我完全沒有主動去追過任何一部韓劇。再加上戲劇類型的東西,必須要有起伏才會好看,所以每一部都會不乏糾結的情節出現,讓人越看越難受,忍不住繼續往下看。老實說,平常壓力就夠大了,還要去增加自己的壓力,也未免太自虐了些,更何況我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看。因此,我都是追綜藝比較多,「鵲橋兄弟們」是我第一次完整追完的韓劇。

  會追這部,自然是衝著我們Uie。藉著錄取後的這段時間,比較有空,就選擇了這部來看,一共58集,其實算中等的份量而已,以前追「青春不敗」跟「英雄豪傑」這兩部綜藝也差不多是這個集數,「Running Man」更是一口氣追了七十多集(重點是這些綜藝都是一個半小時,「鵲橋兄弟們」只有一個小時),所以追起來的感覺不會說太累,很輕鬆的看也沒有花太多時間,看完後反而覺得有點意猶未盡。但撇開這些,一開始我也是很猶豫該不該追這部,畢竟戲劇這東西不比綜藝,看起來糾結不說,還不像綜藝那樣,不想看了、難看了、看膩了,就可以不往下看,戲劇會有種拉力迫使你必須看完。但看在Uie是女主角的份上,我最後還是開始追了這部。

  「鵲橋兄弟們」大致上可以分為一個主線劇情加上幾個支線劇情。主線劇情是以白仁浩出事後展開,讓原本都沒事的白家與鵲橋家發生重大變革,闖來了白佳恩這個可愛的不速之客,以及26年前整體車禍事件的真相,對於整個主線以及泰熙支線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支線劇情則環繞在四兄弟當中,每個兄弟都有一段自己的couple劇情,分別是泰植跟美淑、泰范跟秀英、泰熙跟佳恩、泰必跟茹蔚。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很多更零碎的支線,比方說佳恩跟他的老闆、同時也是泰熙哥哥的劇情。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寄生靈」觀後感


  每天打開報紙,幾乎都能找到數件不等的棄嬰案件。有的是因為媽媽年紀太小,不敢讓家人知道;有的是經濟能力無法負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有的是純粹跟外面的人亂玩,一不小心懷孕,連爸爸是誰都不知道......。無論理由為何,都有一個共通點:小孩子受害。

  小孩向來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他們沒有權力、沒有能力去決定事情,自己的生死都掌握在父母上,於是便產生了許棄嬰案件。除了棄嬰之外,實際上還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比方說離婚。父母離婚,小孩子連決定跟誰的權利都沒有,就算有糾紛也只能在法庭解決,到頭來小孩還是個被支配的角色。

  民間有很多習俗,特別在嬰靈的部分很盛,而且古今皆然,只是古代要遺棄小孩很容易,埋在荒郊野外、丟到別人家的田裡、甚至拿片竹蓆放水流......且很難被發現,每家都十幾個小孩,誰會注意到不見了哪個?但到了現在,被遺棄的嬰兒幾乎都會被找到,只是我們能在媒體上看到的都只有一小部分,非法墮胎的診所多到數不清,數量不見得就比以前少。但無論如何,嬰兒都是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人,沒有人能脫離「人」這個包袱,只要你身為人,那包袱就會在你身上,背負著不能殺害同類的基本善惡觀。於是,嬰靈的傳說便不脛而走。

  寄生靈的故事就是以嬰靈作為基礎,只是為了劇情張力需要,所以裏頭的「靈」年紀稍微大了一點,但嬰兒跟兒童都是不被成人所重視、所尊重、所傾聽想法的族群,所以我將這兩者定位在一起,差別只在於嬰兒可能面臨的是死亡(如墮胎、棄置),兒童面對的則是較為社會化的虐待(如家暴、父母離異無法相見)。

  小孩子的手無寸鐵、沒有抵抗能力,經常被當成大人們宣洩的對象,又或者是犯罪的擋箭牌,比方說讓小孩子把風好讓自己扒走別人的財物,又或者直接叫小孩子去偷東西,這樣的事情在新聞中屢見不鮮。「背後靈」可以說是將這些非法行為做出一種延伸,用另外一種更血淋淋的方式呈現,將人類為了自己的慾望所展現的自私發揮到極致。在電影最後謎底揭曉的部分令人膽顫心驚,大人們為了自己的目的而犧牲了小孩子,而被犧牲的孩子最後的反撲,便是在現實中我們沒有機會看到的、屬於那些無辜孩子的怨念,電影中將那些通通具體化,使我們能夠反思回現實生活:我們的社會,不就是不斷地在重複這樣的事情嗎?

  我不敢說寄生靈是部很棒的電影。這部片最早就是以15禁的方式去拍,導致劇組很多部分不敢放太開,結果刻意壓抑後還是被審核為18禁(我倒是覺得這部片沒有到18禁的地步),我只能說很可惜,畢竟寄生靈劇情中的題材或許被用過很多次,但經典的題材如果能用不同的手法去詮釋,相信依然能夠有很好的效果。

  比較可惜的部分是,劇情的懸疑度不夠,梗鋪得不夠深,使得整部片沒有讓人驚奇的部分。在恐怖場景上驚嚇度也不夠,引人融入劇情然後突然爆發的節奏感不足,不怎麼恐怖。整部看下來沒甚麼太特別的感想,只覺得孝敏好正......。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色-詛咒的旋律」觀後感


  雖然片名叫做白色,但內容很黑。那不是普通的黑,而是種世界上最陰暗、最骯髒、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顏色,我們沒辦法用眼睛去辨識,但這種黑卻又遍布在我們的生活四周。

  我們俗稱它叫做人性。


  對於喜歡K-Pop的人來說,整型、對嘴等爭議早已經麻痺了,反正我們心裡有底就夠了,外界怎麼說那是他們的自由。但如果是比較殘酷的現實面呢?公司凌虐?成員鬥爭?甚至是跟高層陪睡?這些永遠是喜愛K-POP的人心中永遠的痛,而且這個謎到現在還沒解開。

  這類話題在國外都頗為禁忌,更遑論韓國當地?但「白色」很忠實的將這些現實面通通攤了開來,讓我不得不佩服這部片的製作組。我們都知道,許比較大間的經濟公司,在韓國都是以連鎖大型企業的形式經營,甚至有獲得國家補助,我們所看到的一間經紀公司,後面可能有整串的媒體通路,甚至還聯結到一些我們想都沒想到的企業。在這樣的國家裏頭,披露這些,只能說他們很勇敢......。

  這部片的恐怖場景很清淡,番茄醬用得相當省,屍體也都是全屍,沒有太驚悚的畫面。但我卻是越看越糾結,因為電影中刻劃了太多太真實的東西,對於喜愛K-Pop的人來說更是難受。恩靜在電影裡頭被成員們所排擠,成員每個人都勾心鬥角,雖然是同個團體,但卻像是仇人們針鋒相對,只為了獲得更好的機會。或許在外人看來沒甚麼,但對我們來說可不是這回事......我們所喜愛的團體,在鏡頭前是那麼的相親相愛,但關掉鏡頭後呢......?

  電影裡頭也呈現了團體不紅的辛酸。K-Pop的圈子競爭很激烈,能夠出道的藝人都有很強的實力,但許許多多的團體卻常在茫茫鎂光燈海下被埋沒,從練習生時期每天不見天日、不知何時可以出道的訓練,又到出道後不知團體能不能紅、會不會紅的擔憂,將青春投資在裏頭,所承擔的風險不小,許多K-Pop藝人為了追尋這樣的夢想,放棄了家庭、放棄了課業,一埋首就是五六年光陰飛逝,假使出道後紅不起來,當他們回首時,機會還剩多少?我覺得這也是我們該省思的問題,我們所喜愛的團體,在耀眼的光芒下究竟吃了多少苦頭?別忘了,一個團體如果在排行榜上提升一個名次,就代表有另外一個團體掉了下來,每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是用這種方式進行永無盡頭的廝殺。當我們喜愛的團體爬上了首位,這同時也代表有許許多多的團體黯淡了下來

  講具體些就是踩著別人的屍體往上爬。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