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寄生靈」觀後感
每天打開報紙,幾乎都能找到數件不等的棄嬰案件。有的是因為媽媽年紀太小,不敢讓家人知道;有的是經濟能力無法負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有的是純粹跟外面的人亂玩,一不小心懷孕,連爸爸是誰都不知道......。無論理由為何,都有一個共通點:小孩子受害。
小孩向來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他們沒有權力、沒有能力去決定事情,自己的生死都掌握在父母手上,於是便產生了許多棄嬰案件。除了棄嬰之外,實際上還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比方說離婚。父母離婚,小孩子連決定跟誰的權利都沒有,就算有糾紛也只能在法庭解決,到頭來小孩還是個被支配的角色。
民間有很多習俗,特別在嬰靈的部分很盛,而且古今皆然,只是古代要遺棄小孩很容易,埋在荒郊野外、丟到別人家的田裡、甚至拿片竹蓆放水流......且很難被發現,每家都十幾個小孩,誰會注意到不見了哪個?但到了現在,被遺棄的嬰兒幾乎都會被找到,只是我們能在媒體上看到的都只有一小部分,非法墮胎的診所多到數不清,數量不見得就比以前少。但無論如何,嬰兒都是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人,沒有人能脫離「人」這個包袱,只要你身為人,那包袱就會在你身上,背負著不能殺害同類的基本善惡觀。於是,嬰靈的傳說便不脛而走。
寄生靈的故事就是以嬰靈作為基礎,只是為了劇情張力需要,所以裏頭的「靈」年紀稍微大了一點,但嬰兒跟兒童都是不被成人所重視、所尊重、所傾聽想法的族群,所以我將這兩者定位在一起,差別只在於嬰兒可能面臨的是死亡(如墮胎、棄置),兒童面對的則是較為社會化的虐待(如家暴、父母離異無法相見)。
小孩子的手無寸鐵、沒有抵抗能力,經常被當成大人們宣洩的對象,又或者是犯罪的擋箭牌,比方說讓小孩子把風好讓自己扒走別人的財物,又或者直接叫小孩子去偷東西,這樣的事情在新聞中屢見不鮮。「背後靈」可以說是將這些非法行為做出一種延伸,用另外一種更血淋淋的方式呈現,將人類為了自己的慾望所展現的自私發揮到極致。在電影最後謎底揭曉的部分令人膽顫心驚,大人們為了自己的目的而犧牲了小孩子,而被犧牲的孩子最後的反撲,便是在現實中我們沒有機會看到的、屬於那些無辜孩子的怨念,電影中將那些通通具體化,使我們能夠反思回現實生活:我們的社會,不就是不斷地在重複這樣的事情嗎?
我不敢說寄生靈是部很棒的電影。這部片最早就是以15禁的方式去拍,導致劇組很多部分不敢放太開,結果刻意壓抑後還是被審核為18禁(我倒是覺得這部片沒有到18禁的地步),我只能說很可惜,畢竟寄生靈劇情中的題材或許被用過很多次,但經典的題材如果能用不同的手法去詮釋,相信依然能夠有很好的效果。
比較可惜的部分是,劇情的懸疑度不夠,梗鋪得不夠深,使得整部片沒有讓人驚奇的部分。在恐怖場景上驚嚇度也不夠,引人融入劇情然後突然爆發的節奏感不足,不怎麼恐怖。整部看下來沒甚麼太特別的感想,只覺得孝敏好正......。
---
今天算是正式將T-ara演出的所有恐怖片都看完了。最好看的應該是「白色」,懸疑感最夠,劇情新穎有層次,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夾了三層左右的劇情,在各個階段中一層一層剝開,一層一層都有令人讚嘆之處。恐怖節奏錯落有致,到處都有會讓人猛然一驚的場面,但番茄醬也沒有特別的多,算是將氣氛掌握得很好的一部電影,無論喜不喜歡T-ara我都滿推薦去看的。
「考死2」有一點大逃殺的味道,走的是大屠殺路線,但實際上並沒有讓人頭皮發麻的噁心場面,讓我覺得電影雖然有找到定位,但缺乏了貫徹全場的主體,還插入了一個亂七八糟的主線劇情......只有結局讓我有些小感動。抱著看智妍的心態去欣賞就行了,別有太大期望。
「寄生靈」也讓我有點小失望。劇情沒有鋪上甚麼令人驚喜的東西,在畫面與氣氛上也不太夠,結局有點芭樂也很爛尾。其實我真正的感想是:你這小屁孩怎麼燒不死啊......。但孝敏很正是真的,抱著看孝敏的心態去看也會有些小收穫。
這陣子密集的看恐怖片有些感想:「電影中的劇情可以說是將現實面中的黑暗放大再放大,用比較誇張的手法呈現。恐怖電影的目的就是要讓觀眾感受到刺激、害怕,而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由生活中做取材,將那些平時被我們忽略掉的小角落做放大的工作,當現實與虛擬疊合的時候,恐懼便會自然滲入人心。但反過來說,正因為電影愛將那些現實面給放大,所以我們便可以由電影中去反思我們的現實生活。恐怖電影等於是一台顯微鏡,讓我們能夠將每塊社會中的汙點看個透徹。」
之後要開始忙了,應該是沒甚麼時間去找那麼多恐怖片來看,況且T-ara暫時也沒有新作品,大概又有一段時間不會再找電影來看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