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CVo5_YkaGW  

  說到「魔法少女」四個字,你的腦海中會浮現甚麼樣的圖像?

  為了對抗邪惡而在危急時刻變身,從象徵魔法少女身分的寶石中,化作五彩鮮豔的華麗角色,帶著能發動魔法的魔杖將邪惡消滅,世界又因為魔法少女的努力恢復了秩序與和平。是這樣對吧?

  實際上,《魔法少女小圓》其實也依循著這樣的套路,只是在這當中加入了許多充滿著現實殘酷的設定,將原先直觀的「善惡二元對立」拆解成同一主體的兩個面向,再用因果的鍊子加以連結。宇宙是均衡的,不僅僅是能量守恆,善與惡也依循著同樣的原理,在世事的推進之下走向均一。願望不會毫無來由的無償實現,奇蹟的產生必將帶來同等的不幸,改變因果的代價必然將透支的善,以某種形式產生等量的惡。這是世界維持均衡的手段,也是《魔法少女小圓》貫穿全劇的世界觀。

  對於這樣的設定,作者很巧妙的借用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說明了尋找魔法少女的緣由,同時也將整部作品的格局拉高到概念的層次,而非對於世界的細節描述。從這開始,魔法少女的戰鬥不再僅僅是對於邪惡的「魔女」這樣表象的存在,而是同時將願望與不幸兩者肩負在自己身上:因為願望而成為魔法少女,最終也將為了「償還」願望所生之等量的不幸而成為「魔女」。而從希望到絕望之間情緒落差的位能,便成為了丘比所欲利用的「能量」,也就是用來補償在宇宙運行過程中所消散的「熵」。

  「僕と契約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てよ!」(與我締下契約,成為魔法少女吧!),這是丘比從第一話開始便不斷重複的台詞。作為謎樣的智能生物,丘比不帶有任何情緒,所有一切都以理性出發,以效益為最終考量,可以說是邊沁效益主義的極致表現,或是「以經濟學作為倫理」的存在。丘比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謊話,縱然是為了尋求魔法少女締約,也是以和平的手段進行溝通,然而故事後段知道真相的主角們,卻一再將之視為「騙子」。丘比很茫然(如果他擁有「茫然」這樣的情緒反應的話),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效益與宇宙最大福祉」的「善」,而無法理解為何人類始終用情緒排斥著自己與自己的計劃。丘比的設計,便是對於道德理論分歧的一種比較性存在,而他的疑問或許可以用康德的話來回答:「人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這也是小圓等人與丘比最大的認知差距。

  作為對比,魔法少女們的設定便是另一種道德的反思。康德將道德以行為義務作為判斷基準,符合義務的就是「善」、就是合乎道德,而非以行為的結果為斷。若在這個框架下檢視《小圓》的劇情,每一個角色都做了在行為當下最好的決定,亦即他們每一個人都嚴守著「善」,但劇情卻無可避免的帶領每個人走向悲慘的命運,就算是能夠操控時間的魔法亦然。所謂的時間倒轉僅僅是將時間軸反覆的折疊,而這後設的宇宙仍然推行著世界的運轉,重疊的時間線一再的將因果交織回小圓身上,使小圓自身便是無法解開的結。旁人嚴守善的行為,最終竟是導向更毀滅性的悲劇。

  但對於宇宙而言,一再倒轉時間想要挽救悲劇的人,也擁有著一條時間軸——僅僅屬於她自己的一條時間軸——她的時間沒有因此停止或逆轉,而是在無止盡的重新開始當中,改變了她身為人的本質,以及她所承載的因果,最終仍是一條能被拉直的直線,從未逃脫宇宙所訂下的規則。宇宙的框架將每個人導在歷史的必然,超越任何維度,包含了時間。看似能夠扭轉一切之人,最終竟是被自己所扭曲的因果所綑綁,命運的道路仍舊導向著這個世界早已注定的唯一解。這不是作者的惡意,作者僅僅是設定了這樣的世界,而世界最終會像黑格爾說的,透過理性的行進,使精神達到無可避免的自覺。

  將魔法少女們作為一個群體來觀察,佐以各角色自身不同的立場來反映「人」這種生物的多樣性與差異,可以是一種分析方式,但我更想將曉美焰作為獨立的觀察標的。焰的角色充滿著尼采的哲學色彩,在後編《叛逆的物語》當中可以看到許多在焰的精神世界當中所充斥尼采與佛洛伊德的理論意象。焰獲得了倒轉時間的魔法,促使他在一次次近乎「輪迴」的時間旅程當中,累積了龐大的「業」,進而使得他的存在本質,乃至於他的存在表象,從原先的膽怯少女,逐漸為了目標而蛻變。或許我們沒辦法去評價這樣的蛻變是正面或負面的,但焰確實從本質上與原先的自我有著巨大差異。對於焰自身來說,在他的世界裏頭「上帝已死」,在她一次次的為了小圓而輪迴的過程中,「小圓」已經成為她的存在目的、她行為的理由、她所要追尋的唯一價值,而脫離了原先這個世界的既有價值觀,「上帝」一詞對她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更精確來說,她超越了善惡,成為尼采所稱的「超人」。

  唯有理解到焰是象徵著超人的存在,她的所有行為才能被合理的解釋與理解。在她的世界裏頭,小圓就是價值本身,所以在她最後一次輪迴的所有行徑都顯得「脫離常人的理解範疇」,因為它實際上「並非遵循著世間的價值」;才能理解她為何在認知到自己無法改變小圓命運時,幾近崩壞成魔女,因為小圓是她的存在意義,存在意義的崩壞,意志便沒有依歸,最終導致其本質上的毀滅;才能理解她為何最終綁架了小圓的「人格」,因為她實際上將小圓塑造成了自己世界的神,而無關乎外在世界如何看待圓環之理。她一點也不在乎宇宙會如何改寫,因為改寫的永遠都只是現實界的表象,她精神面的本質存在只需要自己與小圓即足矣。

  而為何小圓會成為焰最重要的存在?劇場版在焰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她的存在本質崩壞的場景,同時丟出了數個佛洛伊德與尼采的意象,前者為因,後者為果。作品當中只用了小圓與焰第一次的際遇作為理由,以呈現上的流暢度而言已經能兼具輕巧與說服力,背後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當然會是主因,但這點我認為倒是不必苛求。另一個原因,我歸納為「付出」,亦即人會無意識的洗腦自己「付出的對象是美好的」,因為人的情感不想要面對「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徒勞無功」的殘酷現實,所以潛意識會催眠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進而導致「無止盡付出」的循環。劇情當中,小圓的救贖與犧牲是這個循環的開始,而後便由焰個人不斷的在「付出」與「悲劇」兩者間打轉,而劇情的後設在這循環當中加入了惡意,於是有了兩種解釋,一為焰的所有付出成為了小圓身上無限疊加的因果,致使其成為更加毀滅性的存在而無法被拯救;二為焰的付出建立在小圓第一次犧牲的前因上,焰永遠無法拯救小圓,否則便落入了「為了拯救小圓而成為魔法少女」與「拯救了小圓而無須成為魔法少女」的因果矛盾當中。很難推論何者為作者的原始構想,但我傾向於相信兩者皆有,但無論如何這一切疊加的因果不僅僅在小圓身上交織,焰的自身也承載了相同的因果歷程,但跟小圓不同的是,焰擁有所有時間線上的記憶,情緒成為了她本質扭曲的催化劑。

  人無法扭轉因人而生的因果,焰的經歷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但神可以。這裡的神,我傾向於解釋為史賓諾莎的自然神論,亦即一種概念性而不具有人格的存在。小圓最終成為魔法少女的願望,便是消滅所有因魔法少女而生的因果:將整個宇宙,乃至於所有時間維度上的魔女,在誕生之際消滅。作者設定了一個龐大了世界觀,再以一個後設的宇宙框架住這樣的世界,最終卻又讓主角擺脫這樣的框架,重新建構這個宇宙的規則。要理解小圓的願望如何運作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願望本身將會打亂所有世界的因果關係而自相矛盾,除非「矛盾」的概念也一併被消滅。但若是將宇宙的概念重新定義或許可以獲得解答:允許平行宇宙的存在。我不認為小圓是在單一宇宙的架構之下,將所有包含時間與空間的宇宙維度上的魔女消滅,因為因果關係不允許,任何變動都將導致歷史導向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與本作原先設定的「歷史必然」相違背;由此推知,小圓必然是「超出單一宇宙架構」的存在,每一個因果的改變都將產生一個平行宇宙,而小圓的任務就是在這一系列的平行宇宙當中完成她的使命。這也是為什麼小圓會被世界所遺忘,因為在這樣的概念架構之下,小圓的誕生必然與因果產生矛盾,她只能是概念性的、融入整個宇宙當中,如同萬有引力一般的存在。

  唯一能跳脫這個因果流程的人只有焰,因為她所擁有的時間軸對於她自身是絕對的、獨立於宇宙所存在的,她的主觀經驗將以記憶的形式保存,而不受到宇宙改變的限制。又或者說,她本身就是小圓成為神的因果,她無法跳脫這個因果成為獨立的「人」,因為一但她與其他人成為相同的存在,小圓成為神的因果流程便不復存在,兩者可互為解釋。這也成為了劇場版新編的起點——沒有人可以改變宇宙本身,除非有人參與了宇宙誕生的因果歷程,而焰本身就是這個因果不可或缺的一環。她依循著自己的價值,超越善惡,剝奪了小圓身為神而殘存的「人格」,再次扭轉了因果,建立起她自己的宇宙。很難去解釋這樣的宇宙究竟是直接在故事主時間軸上做出改變,還是獨立出來由焰的意識本身所建立的,但有兩個客觀事實可以被確定:第一是焰成為了這個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自然神(雖然她自稱自己站在圓神的對立面,應該稱為「魔」,但我認為兩者本質上沒有差別);第二是圓神的人格部分被奪去,一定程度的使宇宙的概念產生變動,小圓失去了進行圓環之理的理由,所有因果又再重新改寫。

  「魔法少女」本身便是一個精緻設計的陷阱,不僅僅讓觀眾本身誤以為這是一部「愛與冒險」的奇幻故事,更讓故事當中每一個角色墜入無可挽回的深淵。世間沒有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所有事物都是一體兩面,選擇了希望,就必然帶來一定程度的絕望,反之亦然。宇宙本身就是龐大且精密的獨立系統,人類社會貌似充滿著不公平,但從宏觀的角度上又將是公平的;世界上沒有絕對,權力意志終將帶領著人們走向歷史的必然,而這必然往往是趨於毀滅。魔法少女的存在,僅僅是將某部分的平衡給抽離,將之切割為天秤的兩端,與這個世界相互作用,最後還是會在這獨立系統當中歸於均一。然而,微觀的角度上,人類展現了意志的力量,與自然界原理格格不入的道德與理想,在人類這樣「不理性」的生物上,以情緒的樣態充分的展現出其與宇宙為敵的決意,如同丘比在故事尾聲終於領悟到的:「利用人類的情緒實在過於危險」,在無止盡的絕望當中,反襯出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有著難以想像的力量。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魔法少女小圓》或許被稱為不折不扣的黑暗童話,但是其所傳達的精神,卻是極為正向且光明的。

  「奇跡も、魔法も、あるんだよ」(奇蹟與魔法,都是存在的)。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XID_1420716797_af_org

2012年,我國三,正好是我最迷K-pop的時期

那一年,EXID出道了,開始了一趟「exceed in dreaming(超越夢想)」的旅程

當時我得知新沙洞老虎(知名K-pop作曲家)培植了一個新女團,衝著老虎哥寫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名曲(Roly Poly、Change等),我也開始關注了這個新團,也是我少數從debut stage(初登場)就有follow的團體

在2011~2012那段時間,有太多的新女團蜂湧而出,EXID也是其中之一

「不突出,但也不差」這是我對EXID的第一印象,而在那個女團大爆炸的時期,要能夠生存下來總要有些出人意表的東西

我看得出這是個實力很不錯的團,但少了些亮點,那些讓人能夠記起他們名字的亮點

然而,還來不及看到一個新團長出新芽,變故便發生了

其中三人退出了EXID,說是學業、說是生涯規劃...但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合約糾紛、公司壓榨,諸如此類的內容早已屢見不鮮

當時,我以為這個團就這樣毀了,畢竟對於一個發展三四年團而言,成員變動背後所帶來的流言蜚語就足以將一個團搞垮,更何況是個才出道兩個月的新團

但他們撐了下來,加入了兩位新成員率智跟慧潾,出了第二張作品「I Feel Good」

在故事接下去之前,我想插入一個故事,一個在這之前六年的故事

---

2006.3.31 一個小小的二重唱發行了她們的第一張作品

這團叫2NB,關於她們的故事很少很少,因為她們從來沒紅過

在排行榜上找不到她們的名字,在歌唱節目也是被拿來湊數的、無關緊要的小團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團,縱使聽過,也不知道這兩人究竟叫什麼名字、什麼來歷,也從來不會關注她們,頂多就是電視轉到時聽一下打發時間

2NB換過幾次團員,剩下那人始終沒有離開,有時甚至單打獨鬥發行著那些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聽見的作品,在茫茫的藝人海當中載浮載沉

她看不見遠方是否有小島能讓他歇息,就連海平線都早已被久久不散的大霧掩蓋了

六年,她苦撐了六年,但最終還是黯然的離開了舞台。那年她已經24歲了,對於一個女藝人來說已經不算年輕了

她離開了2NB,應徵了幾間娛樂公司

「我訓練你個幾年,再讓你去舞台上熬幾年,你是打算幾歲成名?30歲嗎?」

「不好意思,我們公司裏頭只收16歲以下的練習生,你年紀太大了」

「都已經24歲了,想成名就該有具荷拉的外表,你為何不先照照鏡子?」

她忍受著那些冷嘲熱諷,一間間公司面試,哪怕得到的回答只是越來越尖酸刻薄

不年輕了,確實不年輕了,她的年紀比少女時代任何一人都還要大,而人家早在2008便大鳴大放

最後,一間公司收留了她,但不是做為藝人,而是負責訓練藝人的vocal instructor(主唱教練)

她用心將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毫無遺留的教給這些妹妹們,畢竟她們都還年輕,有的是時間與機會

而自己在偶像界當中已經是垂垂老矣,再歷經訓練、出道,重新走一趟那早已經歷六年的苦日子,或許到了30歲仍舊會一事無成

「算了,就這樣吧!能夠看著這些妹妹們成功也不是壞事。至少我沒完成的那份夢想,他們可以接手替我達成...」

命運在捉弄了她六年後,終於施捨了一個機會給她...她抓住了

她成為了那些妹妹們的團員,自己也從教練變成了隊長

她是我們的小隊率智

20150508122102_89842

---

故事說到這邊,理應有個開心的結局了,但事情卻不是那樣的順遂

「I Feel Good」推出後...沒什麼反應

「Every Night」發行後...成績更糟

以上全部都是2012年內發生的事情,接下來EXID便被冷凍了兩年

一般而言,新團大多一年會發行兩張作品,進行兩次的宣傳期,有些甚至可以到三次

大團的週期大約是一年到兩年,越紅的團通常越久

但如果一個新團被冷凍兩年,意思大概就是「你們沒有經濟價值了,等公司有閒錢再來處理你們,沒錢的話你們就當作解散吧!」

是的,原先的公司確實放棄了EXID,幸好在老虎哥的幫助下,讓他們轉入了新的公司繼續發展

2014.8,經過兩年的空白,我們熟悉的「Up & Down」出爐了

許多人因為這首歌而認識EXID,卻不知道這首歌的最初也跟之前的作品一樣不順利

EXID的名字仍舊在排行榜的末端的末端的末端,你翻上四五頁恐怕還找不到她們的名字

原先安排為期三個星期的宣傳期(已經相當短了),因為亞運會的關係被迫中止

兩年來的漂泊,那些迷惘、困惑、挫折,好不容易等待到了一根漂流木

她們抓著它,才驚覺是根早已被腐蝕殆盡的腐木,隨時都會沉沒

直到有一天,一個不可思議的傳奇開始了 

通常MV能得到千萬點擊數的團,在非競爭期當中都有獲得一位候補甚至一位的機會

...但你有看過一個排行榜不知道排到第幾頁去、前十名都太奢侈的無名小團,僅僅在一部「飯拍」當中得到千萬點擊數嗎?

這是EXID傳奇的起點,一次飯拍當中讓大家驚覺,竟然有這麼一個團體有著不輸那些一位大團的實力、卻被忽視數年沒有任何成績

網友們驚訝、讚嘆,在一次次轉貼當中漸漸讓這個沉寂許久的團體獲得他們應得的關注

2014.12.05

由於爆炸性增加的人氣以及大眾的鼓吹,EXID被強制召回音樂節目演出

這可是K-pop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堪稱奇蹟

此後他們連續拿下了六個一位,擠入了泱泱大團的行列

順帶一提,率智從2006/3/31出道到2015/1/8在M-Countdown獲得一位,一共歷經了3205天

率智為EXID的團名,下了最好的註解

2015.4 「Ah Yeah」發行,同樣拿下了五個一位的好成績

他們是一流的K-pop團了,無庸置疑

---

故事回到了我身上

2015.6 高三衝刺指考的最後一個月

半年的努力換來一張無法見人的學測成績單,就像是氣喘吁吁地跑完21km的半馬馬拉松,卻見終點線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頭寫著「你跑得太慢了,請把全馬的剩下21km跑完」

我天真的以為我可以憑藉著意志力將剩下的那一半走完,卻沒想到眼前的挑戰卻是更加艱辛

學測爆了作文,我開始每個星期寫至少10張的長短篇作文若干篇,指考前一個月更是天天寫上一長一短,不敢懈怠

學測爆了英文,我把複習週記、週計畫、歷屆北模、Ivy模考...所有能寫的模擬試題都買了起來,一天一回,不敢間斷

學測爆了數學,我不再逃避那些模擬考題上的難題,不再心存僥倖地想著「這不會考」,而是腳踏實地的將每一題錯的題目都確實弄懂,不敢逃避

看著同學一個個進了理想的學校,連自己的好朋友都早一步進了這輩子不知道是否能摸得到邊的台大,而自己還在書海當中載浮載沈,看不見自己的未來在哪

這樣的煎熬,我想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體會的

考試前的三個星期,我生了一場有生以來最嚴重的感冒,接近40度的高燒連續一個星期不退,外加長期搬著大量書籍來往圖書館導致腰傷與背傷....

每一天吃著藥,症狀舒緩了,卻有更多副作用等著我...頭暈、四肢無力,我全身的力氣只剩下舉起手指翻頁,每一頁都像是啞鈴

有一天,我真的撐不下去了,把書丟在一旁,開始翻著那些以前曾看過的團,希望能舒緩一些壓力

這才驚覺,那個我曾經從出道就開始關注,卻歷經各式變動、始終默默無名的團,竟然浮上了排名的前端,發光發熱

是EXID

我腦海中浮出了「Whoz that girl」的旋律,浮出了「Every Night」的旋律...當我過著沒日沒夜的這一年當中,他們完成了他們的夢想

那個我曾經以為會在眾多女團海當中被淹沒的小團,如今已經是風靡各地的泱泱大團了

那一刻,我沒辦法忍住自己的淚水,只好躲進圖書館的廁所裡頭偷哭

我歷經一年的挫敗便已經不成人形,這些團員們所走過的荊棘又該是多麼令人難以忍受?

特別是率智姐,那個都不知道幾歲了還在堅持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的傻大姐...

但她成功了

(或許只是首平淡無奇的歌,但搭上率智的經歷,是那樣的血淋淋又真實,卻也觸動人心...一個奮鬥九年的歌手,訴說著他成為歌手的理由)

「率智姐苦撐了九年才完成他的夢想,我不過付出一年的努力,憑什麼說自己累!」從那之後,每當我身心俱疲的想放棄,這些話就會不斷地出現在我腦海中

我聽著EXID跟那些書本奮戰,真的累了就看看舞台

最終我撐過了那最艱苦的時光,感冒在考試前痊癒了,各種腰傷背傷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將這一年的努力在指考的兩天當中全部發揮出來

昨天,我拿到了我的成績單,上面的數字漂亮得難以置信

我的分數確定能進台大,或許還能幸運填上不錯的系

我向來不是最優秀的學生,讀的也只是一般的社區高中,卻獲得這樣甜美的成果

我有好多想感謝的人,我的家人、老師、朋友...還有在這場馬拉松在的最後1km推了我一把的EXID

如果率智姐知道,她的努力與奮鬥拉了遠在台灣的一個小粉絲一把,讓他能夠往自己的夢想踏出一大步,這愛哭的傻大姐大概又會不停掉眼淚吧!

(率智參加「蒙面歌王」比賽,獲得第一屆冠軍)

(韓飯做的率智出道九週年紀念影片。率智的奮鬥史,其實就貫穿了這整個「努力與超越夢想」的故事)

---

2015.7.18 EXID第一場海外showcase in Taiwan

10885394_864743936935086_7509678896228292291_n

拿到成績單那天,我很幸運的找到了一位親願意割愛他的票給我

EXID成為了我第一個買票入場的K-pop團

我想要親眼見證一個實現夢想的故事,以及跟將我從谷底拉出來的率智姐親口說一聲真摯的謝謝

表演固然是精彩的,我也度過了一個永遠無法忘記的美好夜晚,或許之後會再寫一篇關於showcase的感想

但現在我想要分享這部台灣首站在表演結束後準備的影片,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的:

「你們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件事:『神會幫助那些自己也很努力的人』

謝謝你們讓我們相信,只要擁有夢想以及堅持努力,我們一定也能辦得到的」

看到這段話的當下,我的眼淚潰堤了

我想到了自己一年來的努力,以及最後甜美的果實

我想到了EXID從沒沒無聞,變成如今家喻戶曉的人氣偶像

我想到了率智姐九年的奮鬥,終究證明了她是傑出的main vocal

一切都串起來了,一個關於努力與超越夢想的故事!

此時此刻,我們都exceed in our dreams!

제목-없음6

(我們都知道你愛哭,但我們也都知道那是因為你成功的背後背著更多的挫折與心酸)

누나(姐姐),Fighting!」活動的最後,我終於有了機會跟率智姐說了這句話

而她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笑容,像這樣:

EXID-Solji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L1070624

說是開箱文其實也不太恰當...因為我都開封一個多星期了

上面也看得出來有沾染些灰塵,黑色的東西最怕灰塵了...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1070604

某次美術課,我們老師要我們把寶特瓶給融掉,做成一顆顆的小珠子,然後作拼貼...

這...還真是難倒我了,我完全不會做這種東西呀!!!

看到同學一個個都貼出amazing的圖形,我真的是囧到不行,一點靈感都沒有

最後就決定做這個荔枝的小應援版...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咪我很久沒看電影了,上次看電影好像是看「孔子」,只是那篇貌似沒寫觀後感。實際上,我比較有興趣的體裁是戰爭、歷史劇,像是這種愛情片、文藝片,我就沒甚麼想看的念頭。之前看的幾部恐怖片,都是被T-ara給拖下水...好好的女idol為什麼那麼愛拍恐怖片?而且還好幾個!智妍、恩靜、孝敏,連寶藍都有尬一腳。這次想看這片,講白了就是衝著秀智呀!

  這部的主架構分為兩線劇情,一個是男女主角大一的時候,另一個是男女主角歷經十多年,都已經入社會一段時間的時候。兩線有段不小的時間差,劇情的編排是以交錯的方式呈現,一段學生時期,一段現在時期,將兩邊的劇情線接在一起。這並不是甚麼很特殊的手法,畢竟兩段時空的劇情連結有很多種方式,這部只是純粹的用交錯法,並沒有甚麼倒敘、插敘等營造大反轉的方式。再論題材,其實就是段很簡單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大學時相戀,十多年後再次遇上對方(而且還不是偶然,是女主角自己找來的),講起來真的沒甚麼很驚奇的部分。

  實際上,這就是一部很淺、很淡的小品電影,但我必須說:後勁很強。看的時候沒甚麼感覺,剛看完時我也不怎麼想寫觀後感,但等到晚上睡覺時,那個後勁就來了...。正因為故事平淡,沒有甚麼太大起伏,所以特別貼近我們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鳴。男女主角間的情愫,因為些小誤會而無法延續下去,到十多年後依舊成為遺憾,這種情形其實天天都在上演,不是嗎?而十多年後,女主角來找男主角,正是一個轉折點,讓當初所有的結都解開,但卻已經回不到從前。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貓咪我從來不看韓劇的,除了小時候看過一點「順風婦產科」跟「大長今」,其餘都是跟著貓外婆一起看本土劇居多,不然就自己看日劇,或者跟貓媽看偶像劇之類的。但總歸起來,我看過的戲劇並不多,而我也不是很喜歡看戲劇類型作品,畢竟戲劇通常都是數十集甚至上百集,除非on檔的狀態下追,否則會相當的累,但偏偏on檔的劇通常比較少整體評價,比較難篩選出哪些是值得看的,更何況會播多少集也不知道,所以我完全沒有主動去追過任何一部韓劇。再加上戲劇類型的東西,必須要有起伏才會好看,所以每一部都會不乏糾結的情節出現,讓人越看越難受,忍不住繼續往下看。老實說,平常壓力就夠大了,還要去增加自己的壓力,也未免太自虐了些,更何況我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看。因此,我都是追綜藝比較多,「鵲橋兄弟們」是我第一次完整追完的韓劇。

  會追這部,自然是衝著我們Uie。藉著錄取後的這段時間,比較有空,就選擇了這部來看,一共58集,其實算中等的份量而已,以前追「青春不敗」跟「英雄豪傑」這兩部綜藝也差不多是這個集數,「Running Man」更是一口氣追了七十多集(重點是這些綜藝都是一個半小時,「鵲橋兄弟們」只有一個小時),所以追起來的感覺不會說太累,很輕鬆的看也沒有花太多時間,看完後反而覺得有點意猶未盡。但撇開這些,一開始我也是很猶豫該不該追這部,畢竟戲劇這東西不比綜藝,看起來糾結不說,還不像綜藝那樣,不想看了、難看了、看膩了,就可以不往下看,戲劇會有種拉力迫使你必須看完。但看在Uie是女主角的份上,我最後還是開始追了這部。

  「鵲橋兄弟們」大致上可以分為一個主線劇情加上幾個支線劇情。主線劇情是以白仁浩出事後展開,讓原本都沒事的白家與鵲橋家發生重大變革,闖來了白佳恩這個可愛的不速之客,以及26年前整體車禍事件的真相,對於整個主線以及泰熙支線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支線劇情則環繞在四兄弟當中,每個兄弟都有一段自己的couple劇情,分別是泰植跟美淑、泰范跟秀英、泰熙跟佳恩、泰必跟茹蔚。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很多更零碎的支線,比方說佳恩跟他的老闆、同時也是泰熙哥哥的劇情。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古典K-Pop

  究竟K-Pop這股風潮是從何時開始延燒?是從Wonder Girls的Nobody,還是Super Junior的Sorry Sorry,又或者是Girl's Generation的Gee...我想這都已經不可考。重要的是,目前K-Pop已經成為了一種音樂面上的趨勢,不只在亞洲熱門,也開始漸漸擴張版圖到歐美等地。其實我們可以從K-Pop最原始的出發點去探討K-Pop在發展上的整體過程。

  說到K-Pop,我們或許可以從最早的元祖團體來研究K-Pop的沿革。無論是神話、HOT、GOD、Fin.K.L、水晶男孩...這些始祖團體其實都是在同個世代下的產物。由於他們的風潮間接影響到現代K-Pop,卻又有段時代差距,我們先姑且稱之為「古典K-Pop」。古典K-Pop擁有著現在K-Pop的原型,常以團體形式蔚為風潮,其中的音樂風格也已經相當電子化、流行化,像是當時的電音教主李貞賢、饒舌團體DJ D.O.C,其實也隱隱約約了影響了後續華人音樂的發展。舉個例子,杜德偉的「脫掉」,原曲正是DJ D.O.C的「Run To You」;許慧欣的「孤單芭蕾」,原曲為李貞賢的「瘋了」。除此之外,鄭秀文更是翻唱了多首李貞賢的歌曲:「獨一無二」→「哇」、「眉飛色舞」→「換掉」、「天衣無縫」→「你」。

  不過這股元祖風潮,在一個時間點上就停止了,雖然沒有明確的界線,但我們大致可以知道是在2002年左右。之後一直到2007年,K-Pop圈呈現一種空窗期,這期間少有蔚為風潮的團體或個人出道,又或者是出道了卻沒有造成太大的轟動,例如Super Junior(2005)、Big Bang(2006)、Brown Eyed Girl(2006)。但這並不是這些團體本身的問題,而是當時整體環境並不利於藝人發展,因此當時呈現一種空洞的狀況。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寄生靈」觀後感


  每天打開報紙,幾乎都能找到數件不等的棄嬰案件。有的是因為媽媽年紀太小,不敢讓家人知道;有的是經濟能力無法負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有的是純粹跟外面的人亂玩,一不小心懷孕,連爸爸是誰都不知道......。無論理由為何,都有一個共通點:小孩子受害。

  小孩向來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他們沒有權力、沒有能力去決定事情,自己的生死都掌握在父母上,於是便產生了許棄嬰案件。除了棄嬰之外,實際上還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比方說離婚。父母離婚,小孩子連決定跟誰的權利都沒有,就算有糾紛也只能在法庭解決,到頭來小孩還是個被支配的角色。

  民間有很多習俗,特別在嬰靈的部分很盛,而且古今皆然,只是古代要遺棄小孩很容易,埋在荒郊野外、丟到別人家的田裡、甚至拿片竹蓆放水流......且很難被發現,每家都十幾個小孩,誰會注意到不見了哪個?但到了現在,被遺棄的嬰兒幾乎都會被找到,只是我們能在媒體上看到的都只有一小部分,非法墮胎的診所多到數不清,數量不見得就比以前少。但無論如何,嬰兒都是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人,沒有人能脫離「人」這個包袱,只要你身為人,那包袱就會在你身上,背負著不能殺害同類的基本善惡觀。於是,嬰靈的傳說便不脛而走。

  寄生靈的故事就是以嬰靈作為基礎,只是為了劇情張力需要,所以裏頭的「靈」年紀稍微大了一點,但嬰兒跟兒童都是不被成人所重視、所尊重、所傾聽想法的族群,所以我將這兩者定位在一起,差別只在於嬰兒可能面臨的是死亡(如墮胎、棄置),兒童面對的則是較為社會化的虐待(如家暴、父母離異無法相見)。

  小孩子的手無寸鐵、沒有抵抗能力,經常被當成大人們宣洩的對象,又或者是犯罪的擋箭牌,比方說讓小孩子把風好讓自己扒走別人的財物,又或者直接叫小孩子去偷東西,這樣的事情在新聞中屢見不鮮。「背後靈」可以說是將這些非法行為做出一種延伸,用另外一種更血淋淋的方式呈現,將人類為了自己的慾望所展現的自私發揮到極致。在電影最後謎底揭曉的部分令人膽顫心驚,大人們為了自己的目的而犧牲了小孩子,而被犧牲的孩子最後的反撲,便是在現實中我們沒有機會看到的、屬於那些無辜孩子的怨念,電影中將那些通通具體化,使我們能夠反思回現實生活:我們的社會,不就是不斷地在重複這樣的事情嗎?

  我不敢說寄生靈是部很棒的電影。這部片最早就是以15禁的方式去拍,導致劇組很多部分不敢放太開,結果刻意壓抑後還是被審核為18禁(我倒是覺得這部片沒有到18禁的地步),我只能說很可惜,畢竟寄生靈劇情中的題材或許被用過很多次,但經典的題材如果能用不同的手法去詮釋,相信依然能夠有很好的效果。

  比較可惜的部分是,劇情的懸疑度不夠,梗鋪得不夠深,使得整部片沒有讓人驚奇的部分。在恐怖場景上驚嚇度也不夠,引人融入劇情然後突然爆發的節奏感不足,不怎麼恐怖。整部看下來沒甚麼太特別的感想,只覺得孝敏好正......。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色-詛咒的旋律」觀後感


  雖然片名叫做白色,但內容很黑。那不是普通的黑,而是種世界上最陰暗、最骯髒、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顏色,我們沒辦法用眼睛去辨識,但這種黑卻又遍布在我們的生活四周。

  我們俗稱它叫做人性。


  對於喜歡K-Pop的人來說,整型、對嘴等爭議早已經麻痺了,反正我們心裡有底就夠了,外界怎麼說那是他們的自由。但如果是比較殘酷的現實面呢?公司凌虐?成員鬥爭?甚至是跟高層陪睡?這些永遠是喜愛K-POP的人心中永遠的痛,而且這個謎到現在還沒解開。

  這類話題在國外都頗為禁忌,更遑論韓國當地?但「白色」很忠實的將這些現實面通通攤了開來,讓我不得不佩服這部片的製作組。我們都知道,許比較大間的經濟公司,在韓國都是以連鎖大型企業的形式經營,甚至有獲得國家補助,我們所看到的一間經紀公司,後面可能有整串的媒體通路,甚至還聯結到一些我們想都沒想到的企業。在這樣的國家裏頭,披露這些,只能說他們很勇敢......。

  這部片的恐怖場景很清淡,番茄醬用得相當省,屍體也都是全屍,沒有太驚悚的畫面。但我卻是越看越糾結,因為電影中刻劃了太多太真實的東西,對於喜愛K-Pop的人來說更是難受。恩靜在電影裡頭被成員們所排擠,成員每個人都勾心鬥角,雖然是同個團體,但卻像是仇人們針鋒相對,只為了獲得更好的機會。或許在外人看來沒甚麼,但對我們來說可不是這回事......我們所喜愛的團體,在鏡頭前是那麼的相親相愛,但關掉鏡頭後呢......?

  電影裡頭也呈現了團體不紅的辛酸。K-Pop的圈子競爭很激烈,能夠出道的藝人都有很強的實力,但許許多多的團體卻常在茫茫鎂光燈海下被埋沒,從練習生時期每天不見天日、不知何時可以出道的訓練,又到出道後不知團體能不能紅、會不會紅的擔憂,將青春投資在裏頭,所承擔的風險不小,許多K-Pop藝人為了追尋這樣的夢想,放棄了家庭、放棄了課業,一埋首就是五六年光陰飛逝,假使出道後紅不起來,當他們回首時,機會還剩多少?我覺得這也是我們該省思的問題,我們所喜愛的團體,在耀眼的光芒下究竟吃了多少苦頭?別忘了,一個團體如果在排行榜上提升一個名次,就代表有另外一個團體掉了下來,每個星期每個星期,都是用這種方式進行永無盡頭的廝殺。當我們喜愛的團體爬上了首位,這同時也代表有許許多多的團體黯淡了下來

  講具體些就是踩著別人的屍體往上爬。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篇分三個章節探討T-ara進軍日本市場:

第一部分說明韓國團體前仆後繼的進軍日本的原因

第二部分講解少女時代與Kara兩個主要團體進軍日本的策略

第三部分則是分析T-ara進軍日本的情勢以及T-ara所擁有的優勢


(一)淺談日本市場

  感覺最近很韓國團體熱衷於攻打日本市場,畢竟日本是經濟強權,物價又高,雖然受到了近期一些天災影響,但整體而言,人民的消費力以及單一商品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都比韓國本國還要高些。

  在韓國本地的好處是擁有地緣優勢,拓展速度極快,市場滲透率也高,競爭雖多卻只是讓市場的接受度更加提高,很快地達到累積名氣、賺進鈔票的目的...可是也因為最容易攻佔,所以飽和速度很快,這時勢必要另覓其他的市場。

  先不談美洲、歐洲等地,光光談亞洲就好!

  以中國大陸來說,由於人口極多,加上近期經濟發展良好,看起來是塊非常大的市場...請注意,是看起來非常大。我們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器物層次的變遷速度永遠比制度、理念層次來得快,導致大陸方面雖然已經有不錯的消費能力,但對於智慧財產權部分的法治仍未落實,更別說在對岸的觀念上仍舊是能聽網上的就聽網上的,把跑去買專輯的人都當作是凱子,真正願意去掏錢買專輯的人佔的比例很少。

  這時候我們可以將鏡頭拉回來,雖然說大陸部分能夠攻佔的比例極少,但以整體上來看,那數量仍舊相當可觀。可是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人民平均消費能力。買的人數量看似夠,但由於被分散了開來,大陸又那麼大,光是通路方面就是一個問題,假設中國土地比日本大十倍,日本一平方公里有一百間唱片行、一萬名消費者,中國只有十間唱片行,一千名消費者,縱使總銷售額不變,但在通路與交通部分所耗損的成本卻差異甚大,而且成本是呈正關係以倍率上升,而非純粹的成正比。再者,你認為大陸人平均能夠負擔的專輯價格能有多少?在他們無視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底下,能夠賣出專輯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你又能要求說一張專輯賣多少錢?我舉個例子,大陸有個本土作家叫做韓寒,他寫的雜文批判時事、深獲廣大大陸人民喜愛,但縱使支持他的人多,但大部分都是到網路上找些盜版的來看,或許每本書的銷量都可以有上百萬本,但別忘了關注他博客(部落格)的人是以億來計算的。今天是韓寒運氣好,生在這個人口密度與數量都高居世界前幾的大國中,以比例來撐還不至於餓死......但如果在其他國家呢?就很難說了。

  扯遠了,我要說的是,韓寒雖然銷售量夠,但實際上他賺的錢並不見得比某些台灣作家多。為什麼?這就要牽涉到物價問題,台灣一本書可以賣250,但在大陸可能只能賣上30、40塊人民幣(這還是保守估計,我也很久沒去對岸旅遊了),假如你是個要進軍國際的商人,你是要選擇薄利多銷、犧牲自己的產品素質以量取勝,還是要去單一價格較高、以高姿態打進高級市場?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