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三個章節探討T-ara進軍日本市場:
第一部分說明韓國團體前仆後繼的進軍日本的原因
第二部分講解少女時代與Kara兩個主要團體進軍日本的策略
第三部分則是分析T-ara進軍日本的情勢以及T-ara所擁有的優勢
(一)淺談日本市場
感覺最近很多韓國團體熱衷於攻打日本市場,畢竟日本是經濟強權,物價又高,雖然受到了近期一些天災影響,但整體而言,人民的消費力以及單一商品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都比韓國本國還要高些。
在韓國本地的好處是擁有地緣優勢,拓展速度極快,市場滲透率也高,競爭雖多卻只是讓市場的接受度更加提高,很快地達到累積名氣、賺進鈔票的目的...可是也因為最容易攻佔,所以飽和速度很快,這時勢必要另覓其他的市場。
先不談美洲、歐洲等地,光光談亞洲就好!
以中國大陸來說,由於人口極多,加上近期經濟發展良好,看起來是塊非常大的市場...請注意,是看起來非常大。我們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器物層次的變遷速度永遠比制度、理念層次來得快,導致大陸方面雖然已經有不錯的消費能力,但對於智慧財產權部分的法治仍未落實,更別說在對岸的觀念上仍舊是能聽網上的就聽網上的,把跑去買專輯的人都當作是凱子,真正願意去掏錢買專輯的人佔的比例很少。
這時候我們可以將鏡頭拉回來,雖然說大陸部分能夠攻佔的比例極少,但以整體上來看,那數量仍舊相當可觀。可是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人民平均消費能力。買的人數量看似夠,但由於被分散了開來,大陸又那麼大,光是通路方面就是一個問題,假設中國土地比日本大十倍,日本一平方公里有一百間唱片行、一萬名消費者,中國只有十間唱片行,一千名消費者,縱使總銷售額不變,但在通路與交通部分所耗損的成本卻差異甚大,而且成本是呈正關係以倍率上升,而非純粹的成正比。再者,你認為大陸人平均能夠負擔的專輯價格能有多少?在他們無視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底下,能夠賣出專輯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你又能要求說一張專輯賣多少錢?我舉個例子,大陸有個本土作家叫做韓寒,他寫的雜文批判時事、深獲廣大大陸人民喜愛,但縱使支持他的人多,但大部分都是到網路上找些盜版的來看,或許每本書的銷量都可以有上百萬本,但別忘了關注他博客(部落格)的人是以億來計算的。今天是韓寒運氣好,生在這個人口密度與數量都高居世界前幾的大國中,以比例來撐還不至於餓死......但如果在其他國家呢?就很難說了。
扯遠了,我要說的是,韓寒雖然銷售量夠,但實際上他賺的錢並不見得比某些台灣作家多。為什麼?這就要牽涉到物價問題,台灣一本書可以賣250,但在大陸可能只能賣上30、40塊人民幣(這還是保守估計,我也很久沒去對岸旅遊了),假如你是個要進軍國際的商人,你是要選擇薄利多銷、犧牲自己的產品素質以量取勝,還是要去單一價格較高、以高姿態打進高級市場?
東方人以農立國,而在歐亞大陸東北方的韓國正是個以高度集約農業發展的地區,以最少單位獲得最高利益,例如青春不敗中以溫室、營養土、人工覆蓋塑膠布等小單位種植的方式,就與美洲地區拿飛機撒種子的粗放農業有極大的差異。假如做事情都以同樣的邏輯去思考的話,韓國人自然會選擇後者:能以更優良的品質去達到最好的效果,又何必委屈自己降低水準,以求薄利多銷呢?而台灣之所以選擇大陸市場,則是因為語言與地緣、文化背景考量,在此這部分我就不多加說明。
再談談日本的市場好了。日本人消費力絕對是高居世界排行前幾,原因很簡單:日本物價貴。舉個例子,假設可樂通通在中國製作,成本相同,美國人來台灣賣一瓶可樂可以賺到成本0.5倍的利潤,到日本去可以直接賺到1.5倍,但實際上日本人並沒有感到可樂特別貴,因為他們的物價就是如此,這就是幣值在轉移時所產生的經濟流動,我們買的許多基金也是建立在這個概念上頭。再者,日幣近來走勢愈見兇悍,漲幅大到令人吃不消,一年前我去樂器行看日廠的電吉他三萬有找,同廠牌同型號的琴我上個月去看,可能40張小朋友都不夠用了。由於這是我親身經歷,所以感觸特別深。
另外,我上面有提到說,台灣與大陸有著地緣優勢。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日本與韓國不也是有著絕佳的地緣優勢嗎? 釜山跟日本只隔一個對馬海峽對望,首爾搭飛機到東京要不了兩個小時,講起來就跟台灣與大陸的地緣關係差不多。另外我有提到台灣與大陸有文化、歷史背景上的共通處,日本與韓國雖然沒有那麼親近,但嚴格上來說還是有共通性在的,我舉個例子,中文屬於獨立語系,時態上我們可以直接用文字來表達,比方說過去式加「了」(我吃飯了),進行式加「正在」(我正在吃飯),未來是用「將要」(我將要吃飯),過去進行式用「當時...正在...」(我當時正在吃飯),過去完成式用「過去時間...了」(我昨天晚上吃飯了),其中動詞「吃」從頭到尾都沒有經過變形。但韓文與日文都是黏著語系,以助詞來表示時態以及尊敬格,比方說我們常聽到的「斯米達」之類的就是一個例子。乍聽之下似乎跟英文有點像?錯了,日文跟韓文才是從本質上與英文不同的語言,因為這兩種語言的組成結構都是「主賓謂(SOV主詞受詞動詞)」,與中文、英文的「主謂賓(SVO主詞動詞受詞)」有著極大的差異性!看出端倪了嗎?比方說,中文的「我打你」,在韓文、日文中就會變成「我你打」。因為結構上的共通處,使得韓國藝人在學習日文時,勢必會比學習中文來得容易許多,與日本粉絲的互動也能夠更流暢。況且,韓文與日文幾乎都沒甚麼捲舌音,這也是在學習上具有優勢的部分。
簡單來說,日本市場的好處大概有這些(或許不夠詳盡,但我想這應該有點出韓國團體主攻日本的主要原因):
1.優良的地緣關係(海上鄰國)
2.消費力強大(幣值問題以及近來極快速的漲幅)
3.密集的市場(人口密度大,銷售通路多,可以用更少的成本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4.文化層面上的優越(會以真正的行動支持,而不是右手截圖左手載歌...)
(二)淺談各女團策略
這個部份我用比較快的速度帶過去。我不將太多的團體以及日本本身流行樂團的因素帶進去,雖然還是可以寫,但那樣會很複雜。我盡量將公式理想化,去除其他的變因,由最淺顯的部分來探討女團攻打日本市場的策略。例子我只舉兩個,也就是主要戰場上的兩韓國女團:少女時代與Kara。
日本市場,先是Kara搶灘,在日本落地生根,打下了K-POP在日本市場的基礎。萬事起頭難,第一個搶灘的女團自然辛苦些,但相對也拓展到更多的新粉絲,就好比你玩消消樂,或許一開始棋子實在太多、令人頭皮發麻得難以下手,但換個角度來想,容易消的都還沒有人碰過,只要用心觀察,就可以將那些好消的都先一網打盡。實際上,搶攻市場也是如此,早來晚來都各有利弊。再來則是少女時代的強勢登陸,憑藉著原先在韓國擁有的超高人氣,一空降、攻擊範圍就涵蓋了半個棋盤,但卻只能跟Kara打個五五波。為什麼?我用數學的方式來解釋會更清楚。假設Kara的實力可以掃掉三分之一的旗子,少女時代可以掃掉二分之一,而今天Kara已經先登陸了,穩穩地掃掉自己能力可及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平均分布在棋盤的各處,這時少女時代涵蓋一半棋盤的範圍技掃了過來,但將那三分之二的旗子除以一半,也就是跟Kara一樣的三分之一罷了,這也是為什麼少女時代的強勢攻擊沒有將扎根的Kara打垮、甚至還能纏鬥許久的原因。
簡單來談談我的觀察好了。首先是奪得先機的Kara,由於打韓國本土市場與打日本市場差異甚大,日本是世界經濟強權,市場大餅極大,觀眾的口味也獨具特色,音樂文化上面的多元性遠高於韓國,韓國雖然將流行音樂發揮到淋漓盡致,但真正說到足以動搖音樂圈的音樂多樣性,日本確實高於韓國一籌(這部份我們以後再談),假如以原先打韓國市場的策略來攻日本,下場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大好,是因為呈現了K-POP原有的風貌,以一種嶄新的風格去征服日本人的口味。大壞,是因為日本人喜好求新求變,過於故步自封只會讓自己走向死路,日本流行樂的實力不差,早已經日本市場達到了接近飽和的程度。
Kara選擇的戰略是完全融入日本,用日本風格去搶攻,這雖然說有風險在,但日本市場畢竟還處於未開拓的狀態,假如一開始就利用K-Pop強勢進攻,恐怕會導致日本民眾反感,反而攻不進城牆。雖然說是以融入的方式去搶灘,可是Kara終究是K-POP團出身,再怎麼日化,都不可能跟日本團呈現一樣的味道。而那絕妙的親切與衝突感,恰好就滿足了日本人的口味,使得Kara在日本迅速崛起。
Kara在日本的歌曲,就可以感覺得出來與K-POP的差異。我也曾經沉醉於J-POP與J-Rock之中,我個人覺得日本人對於音樂性是較為挑剔的,他們不喜歡純粹的洗腦歌,就算是流行歌,也在裏頭加入很純粹的樂器元素,而不是完全的以電子音效製作。以日本動漫歌曲為例,我不得不說,日本人就連面對不存在的動漫都相當用心,主題曲的編制經常以樂團演奏為出發,強大且普遍的電吉他solo讓我在接觸吉他的那一年左右,完全沉浸於日本音樂中(就連你我熟悉的神奇寶貝主題曲,都鑲入了很棒的solo,這部分我也是到長大後才發現的)。而當我聽Kara的日本單曲「Go Go Summer」時,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味道對了!Kara非但融入得一點突兀處都沒有,反而將日本人喜好的風格表達得維妙維肖,光是走可愛風格這一點大概就能秒殺一票日本人了,歌曲中間的電吉他solo連我這個吉他手都聽得心曠神怡啊!
實際上,Kara也算是勢力不小的團,憑藉著原先在韓國就不錯的人氣,以及正確的策略,在日本穩紮穩打,我認為Kara目前在日本的成功只是冒出個小小的芽頭,底下看不到的根才是Kara在日本所擁有的實力,我相信等Kara再次進軍日本的時候,穩固的地基將會是Kara最強大的武器。
再來是少女時代的空降突襲,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令人難以招架,先是日文原創曲Mr.Taxi在韓國發布,一出爐就搶下排行榜上位圈長達數星期。接下來便打鐵趁熱,推出極具誠意首張日文專輯,搶攻的企圖心很明顯,確實也殺得原先在日本發展的各團體措手不及。緊接著便是14場的驚人日本巡迴演唱,這期間的血汗攻勢不知道拉攏了多少sone的心意堅定以及新sone的加入。那陣子我手頭剛好緊,買完Mr.Taxi台壓之後不久,日文首張專輯的台壓版也出了......讓我在唱片櫃前徘徊了足足半個小時之久,最後還是忍痛買了回家,接下來的淒涼故事我就不說了......。
雖然說用了純日文專輯來進攻,但我必須說,少女時代仍然用打韓國市場的策略在打。歌曲並不是真正合日本口味的,不走安全的可愛風,反倒是背道而馳,想要走成熟、性感的風格,但卻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因為就算唱了微帶殺氣的Bad Girl,忙內都豁出去比出凶狠的割喉手勢,但還是......很可愛。我覺得少女時代有點太心急,想要快速的用不同的風格去攻佔日本市場,但卻導致了舊有粉絲不捧場、新粉絲不覺得特別好的窘境。
雖然如此,但少女時代的成績仍舊亮眼,最主要是因為少女時代走的是強烈的單一、整齊風格。日本人有點詭異的強迫症,喜好大排場整齊劃一的感覺,還記得幾年前,少女時代的風潮剛傳到日本時,日本人對於少女時代驚訝的點竟然是:「哇!動作都一致耶!好整齊!」沒錯,這就是日本人喜歡的,我甚至懷疑日本人是不是普遍擁有這樣的追求完美基因......。
既然提到了風格面,那我就順便來說說。如果你仔細回想少女時代從以前到現在歌曲MV,應該不難發現,顏色大概就兩種:黑色、白色。白色的話最多,從Into The New World、Baby Baby、Kissing You、Girl's Generation、Gee、Oh!、Genie通通都是白色系,至於黑色系就是Run Devil Run、Mr.Taxi,其中RDR屬於黑白融合,但主要還是黑色,近期出的Bad Girl MV也是黑色。Hoot是唯一的例外,但主要仍以單一色調為主。少女時代在黑白兩色系上扎根特別深,但我覺得白色系仍舊是她們的主力,假如今天有團體想要以白色系風格出場,八成會被拿來跟少女時代比較、然後被批評,因為少女時代在這方面已經鑽研到了極致。而日本人喜愛的可愛風,在白色系上特別容易呈現,但少女時代卻走了黑色系。雖然說MV沒幾首,但從歌曲可以聽得出來,應該都是屬於黑色系的(歌曲較為黑暗),另外日巡演唱會上的服裝也是走黑色系。只是有個讓我感到很奇怪的部分,就是雖然內容以黑色系為主,但整個專輯封面卻是白色系公主風,這樣算不算內容物與外包裝不符啊......。
不過我還是得要稱讚一下少女時代,因為撇開策略面向,我認為日專的素質是少女時代歷代專輯中最高的一張。雖然都走電音風格,但聽得出來編曲很細膩,層次感豐富、風格獨具一格,例如Bad Girl的多重混音,造就極度衝突卻又和諧的層次感,令我非常讚賞;Beautiful Stranger的頹廢英式風格,以強烈的電子音效取代跟Power Chord相同的和絃形式,令人感到耳目一新;The Great Escape的詭譎音效,讓人如同走進了大衛魔術的表演場地,撩亂的聽覺只剩下無限的讚嘆可以表達。
少女時代的策略,少了些能夠完全征服日本市場的要素,但這畢竟是規劃上的問題,與團員間的關聯不大,畢竟很多事情藝人不能夠主導些甚麼。再加上少女時代已經失去先機,Kara早已經扎根一段時間了,雖然少女時代可以走Kara已經開拓出來的路,講起來比Kara輕鬆了許多,卻也相對的失去了能夠穩固地基、擴展勢力的優勢,因此縱使憑藉著在亞洲地區的強大威名,也頂多跟Kara打個平手或小勝。
在此做個小結:
1.Kara奪得先機,策略正確,根基穩固,未來再回去日本發展大有可為
2.少女時代錯失良機,策略也不夠好,這是較為可惜的部分,但以強大的人氣進攻,加上極具誠意的日文專輯以及14場巡迴演唱,仍然有不錯的成績
(三)淺談T-ara進攻日本市場
這幾天,T-ara的Roly Poly也進入了GB,許多人都是帶點難過的心情。其實真正講起來,Roly Poly為T-ara創造了不少的里程碑,可以說是一首傳奇性的歌曲,以後我會再發一篇剖析這首歌。雖然說GB了,但實際上這個時間點GB是再好不過的了,因為接下來要回歸的,將會是Kara、少女時代這兩團出征日本的大將,以及即將發行新專輯的IU,假如再繼續撐下去,只是做困獸之鬥罷了。
而少女時代要回歸了,Kara也如追殺仇人般緊咬著少女時代的尾巴追回韓國,等於說是戰爭未平,只是戰場不同罷了。這兩團的實力都不容小覷,特別是少女時代,回歸之強勢令人不寒而慄,許許多多的團體一得知少女時代即將要回歸,都紛紛將回歸、出道的日期延後,避免與少女時代正面衝突,否則非但鎂光燈的焦點會被通通吸走,就連站在旁邊想觀望都可能被掃到颱風尾。少女時代無疑是韓國樂壇的一輛坦克車,少女時代回歸的威力等同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武力鎮壓,無視他人打到一半的戰場,毫無顧忌、不分敵我的通通輾斃,只剩下小團的餘骸殘枝,畫面有如十字軍東征後的殺戮戰場、變形金剛肆虐過後的斷垣殘壁。
不是我在說,在這種情勢下,還留在戰場上無疑是等死,倒不如先退出再做盤算。而T-ara的機緣實在是好到不行,原先就已經打定這個時間要進軍日本了,那麼湊巧的在日本廝殺得你死我活的兩大天團要回歸韓國,原先血流成河的戰場一瞬間只剩下戰爭過後的滿目瘡痍,等於說將這塊未爭奪完的市場大餅,通通送給這段時間要進軍日本的團體,雖然說剩下的都是兩大團將大餅分食過後的殘渣餘屑,但累積起來也相當可觀,假如T-ara可以好好在日本發展,在上頭扎根扎穩、扎實,以後還是有籌碼可以跟少女時代這些大團競爭的。
而這段期間會到日本發展的團體,大多也是跟T-ara同等地位的一些團體,比方說After School、Secret之類的,回歸到類似在韓國的平等競爭,沒有大團以強大人氣的絕對牽制,各團可以自由發展,至於發展到多少就真的要看各團的努力了,但至少是一個正常化的戰場、每一個團站上去都是平等的。
再來談談T-ara本身在日本發展的優勢好了。由於在日本發展時,能夠展現個人特色的機會不多,不像在韓國還能夠個別上節目、讓大家認識到單一成員,進而喜歡到整個團體,畢竟在緊湊的日程中,一定是以團體形式走上舞台,這時候團體形象就非常重要,而個人特色反而成為了次要、較難以發揮的部分。其實以少女時代、Kara來說,都可以找出一個單一風格的團體形象,但T-ara不行。麻煩哪位資深Citrine跟我解釋一下T-ara的風格好嗎?
這大概是T-ara身上最難以解釋的一個問題了。T-ara沒有屬於自己的風格,但沒有風格就是T-ara的風格,其他團體可能是專攻某一種風格,並且往下延伸,但T-ara卻是走另外一種方式,不斷變換自己的風格,不特別鑽研某一條路,以便達到多元化。專研的好處是,可以在某一方向發揮的淋漓盡致,但缺點是從此就被此風格所桎梏住,假設說今天潮流變了、團員年紀老了、觀眾喜好不同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消失在流行樂界中,畢竟流行的本意就是不斷的變動。而T-ara的多面向剛好補足了這個缺點,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生態系裡頭的生物種類越多元,生態系在環境變遷下崩解的風險性就越低,其實風格也是同樣的道理,多多涉獵不同的路,縱使哪天此路不通,大不了可以換條路走。雖然會有不夠專精的問題,但實際上市場裏頭真正達到極致的人物不少,極端市場早已經飽和,而觀眾都是喜新厭舊的,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夠符合大眾的口味,這也是T-ara最佳的武器。百變女團的稱號不是叫假的。
這裡,我們又可以將這部分套回到上文,日本人可是喜新厭舊的代表啊!還記得不久前就有日本音樂界的人士表示:「少女時代單一風格走太久,日本民眾有點膩了」。是的,就是連少女時代這樣極致的風格也會被日本人嫌膩。但反觀T-ara,出道不過短短兩年,就已經涉足了多少風格了?抒情曲風又動人心弦的Good Person、加入濃濃古典元素以及小調哀傷感的Pop歌曲Time To Love、日系可愛曲風的Bo Peep Bo Peep、性感嫵媚的Why are you being like this?、納入印地安與部落元素的民族音樂Ya Ya Ya、復古流行令人彷彿走到80年代club的disco舞曲Roly Poly。想要對T-ara感到膩,恐怕不是正常人的味蕾所能達到的地步......。
這次進軍的歌曲是Bo Peep Bo Peep,原先的曲風設定就是帶有日本味的性感風。沒錯,就是性感風,但自從被光秀叔戴上貓爪手套之後就瞬間可愛感倍增,還一路大紅到台灣來,還被彩樺姊翻唱。雖然說音樂性上並沒有太吸引人的部分,但這首歌也算是知名度高的,換成日文後對於日本民眾的親切感是有的,第一次就以原創日文歌曲進軍過於冒險,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無法預測接受度,因此採取舊有歌曲是個正確的打算。而這次的MV直接沿用光秀叔的貓爪想法,變成了完整以貓為出發點的風格。
貓,給人的感覺是甚麼?高傲、美豔、慵懶中又帶點可愛,套在T-ara身上真的吻合到不行。老實說,我當初剛開始看青春不敗時(當時Bo Peep都還沒出呢...),就覺得孝敏的形象很像貓。安靜得不像話,總是沉默得令人忘記她的存在,給人神出鬼沒的感覺實際上是來自於幾乎沒有的存在感,剛開始做農活的時候很排斥,就像是一隻貓鄙夷的看著骯髒的貓砂......我曾經養過貓,我感受過貓身上散發出來的高雅氣質,我也很訝異我在孝敏身上看到了。我想,孝敏之所以會為了因應日本市場而當上隊長,可能是光秀叔早就想好了出道的策略,選定了這首歌曲與要走的風格,便指派了擁有絕佳特質的孝敏擔任。雖然說孝敏像貓一樣的氣質在青春不敗的洗禮中已經消失得差不多了,但那轉變是好的,因為那讓她變得更加的親近、縮減了與粉絲的距離感。況且她可是朴孝敏啊!在鏡頭前將貓的感覺找回來,對專攻演技的她來說輕而易舉,等MV出來之後就知道了。
經過這次Roly Poly的大發,我相信T-ara的人氣多多少少有渲染到日本,而結束Roly Poly之後立刻飛去日本進行宣傳活動,我相信會帶著不少Roly Poly的餘溫,在日本再度掀起一波熱潮。老實說,現在一切都還沒開始進行,我也不敢斷定日本民眾買不買T-ara的帳,我終究只是個小粉絲,預估出來的東西也沒甚麼參考性......大家看看就好。
最後一樣來個小總結。T-ara在日本發展的優勢:
1.Kara與少女時代的暫時退出,戰場恢復平靜,可以好好施展身手而不至於被大團埋沒
2.Kara與少女時代已經在日本扎下了K-pop的根,後輩前來發展相對容易的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3.T-ara本身定位就符合日本口味,多元面貌容易受到日本民眾青睞
4.策略正確,短期歌曲與風格取向都屬於較能被日本大眾所接受的類型
5.Roly Poly大發,可帶著前面累積的氣勢迎向接下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