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古典K-Pop

  究竟K-Pop這股風潮是從何時開始延燒?是從Wonder Girls的Nobody,還是Super Junior的Sorry Sorry,又或者是Girl's Generation的Gee...我想這都已經不可考。重要的是,目前K-Pop已經成為了一種音樂面上的趨勢,不只在亞洲熱門,也開始漸漸擴張版圖到歐美等地。其實我們可以從K-Pop最原始的出發點去探討K-Pop在發展上的整體過程。

  說到K-Pop,我們或許可以從最早的元祖團體來研究K-Pop的沿革。無論是神話、HOT、GOD、Fin.K.L、水晶男孩...這些始祖團體其實都是在同個世代下的產物。由於他們的風潮間接影響到現代K-Pop,卻又有段時代差距,我們先姑且稱之為「古典K-Pop」。古典K-Pop擁有著現在K-Pop的原型,常以團體形式蔚為風潮,其中的音樂風格也已經相當電子化、流行化,像是當時的電音教主李貞賢、饒舌團體DJ D.O.C,其實也隱隱約約了影響了後續華人音樂的發展。舉個例子,杜德偉的「脫掉」,原曲正是DJ D.O.C的「Run To You」;許慧欣的「孤單芭蕾」,原曲為李貞賢的「瘋了」。除此之外,鄭秀文更是翻唱了多首李貞賢的歌曲:「獨一無二」→「哇」、「眉飛色舞」→「換掉」、「天衣無縫」→「你」。

  不過這股元祖風潮,在一個時間點上就停止了,雖然沒有明確的界線,但我們大致可以知道是在2002年左右。之後一直到2007年,K-Pop圈呈現一種空窗期,這期間少有蔚為風潮的團體或個人出道,又或者是出道了卻沒有造成太大的轟動,例如Super Junior(2005)、Big Bang(2006)、Brown Eyed Girl(2006)。但這並不是這些團體本身的問題,而是當時整體環境並不利於藝人發展,因此當時呈現一種空洞的狀況。

 

(二)K-Pop復興

  2007年之後,K-Pop出現了復興的轉機。這一年當中,出現了幾個造成K-Pop極大變革的團體:Girl's Generation(少女時代,以下簡稱為SNSD)、Kara、Wonder Girls(以下簡稱為WG)。實際上,當時Kara與WG兩個女團出道時,都保留了點古典K-Pop的味道在。WG的「Inony」跟Kara的「Break It」都有仿效Fin.K.L的原型,歌曲與舞蹈具有一定的強烈感,在音樂上頭尚未加入太過濃烈的電子音效、唱腔也以K-Pop特有的中性腔調為主,而這種強烈感僅止於古典K-Pop與現代K-Pop前期,往後所有的強烈曲風都已經是另外一種路子。至於SNSD的「Into The New World」則是走了一條較為新的路線,這路線偏向日本風格,以單一色調與整齊性作為基底的清新曲風。雖然SNSD大膽嘗試了新風格,但在當時並未受到好評,市場終究被Kara與WG較為傳統的風格所吃下。

  進入2008之後,WG跟Kara各有成員改組,Kara也為此暫停活動了四個月。而在這一年當中,WG挾著前一年獲得新人獎的氣勢,再度以「Nobody」掀起熱潮。這是現代K-Pop的第一個轉捩點。這一年當中,由於WG的強大聲勢,以及部分Sone(SNSD粉絲名稱)的脫序行為,SNSD歷經了「一次黑海」與「二次黑海」事件,進入了演藝世界的最低潮。其中「二次黑海」發生在SMtown(Star Museum Entertainment的家族演唱會,當時SME旗下藝人包含Super Junior、東方神起等)上海站當中,對SNSD的傷害特別嚴重。(「黑海事件」一共歷經了三次,通常我們會稱之為「三次黑海」,內容大致上都是各家粉絲抵制SNSD,於SNSD表演時關掉手上螢光棒、全場靜默、不尖叫不鼓掌來表示抗議。)

  2009年,是SNSD的演藝事業的大轉折。這年發行的「Gee」造成極大轟動。雖然Gee發行之後,仍然發生了「第三次黑海」,但之後的路途便一路順遂,迅速晉升為現代K-Pop的代表。「Gee」所為SNSD帶來的成績如下:(1)官方MV於Youtube播放數累積至2012/5/1已達七千三百萬、(2)Ment音源排行八連冠,史上最高、(3)KBS Music Bank九連冠,刷新紀錄並保持至今。同年七月,Kara也發行了「Revolution」專輯,主打歌為「Wanna」,但讓Kara地位躍升的,卻是這張專輯裏頭的「Mr.」,無疑成為了Kara至今的最大成名曲。而WG則轉為歐美發展,有很長一段時間消失於韓國市場。

  這三個團體到目前為止,奠定了現代K-Pop的基礎,在風格上也各有轉變,漸漸往SNSD所主導的單一色調風格靠攏。WG在歐美深耕,有著不錯的成績;Kara在歷經解約風波之後,用心耕耘日本市場,也頗有斬獲;SNSD之後都挾帶著強烈的氣勢,無論是「Genie」、「Oh!」等歌曲,都造成了不小的轟動,之後更是空降了日本市場,發行了首張日文專輯以及進行14場的日本巡迴演唱,並且於「The Boys」開創了「全球回歸」的首例,一口氣開闢韓國與美國雙邊市場,並於當時成為了許多美國脫口秀節目首次邀請的韓國團體。

 

(三)女團大爆發

   2009年是個重要的開始。這一年當中,女子團體,大量出道,其風格已經不侷限於傳統K-Pop或者復興時期的三巨頭,而是開始走向多元化。這段時期出道的團體有:After School、4Minute、f(x)、Rainbow、Secret、 T-ara、2NE1等。在之後的2010與2011,都可以大致上視為女團大爆發的延伸,如果把這兩年也給納入考慮,那麼又會多出Sistar、Orange Caramel、Girl's Day、A pink、Dalshabet、Nine Muses、Chocolat、miss A、Brave Girls等新興女團。

  實際上,女團大爆發的餘波到現在仍舊持續進行,只是早期大爆發時的衝勁已經減弱了許多。當時各家公司為了因應這股浪潮,頻頻推出新的女子團體,並且以多種風格去試市場水溫。有些團體相當成功,但也有些在浪潮過去之後就漸漸沒落,處於雖然還在檯面上活躍,但並不具有太大的影響力。至於後續延伸的團體,有許多就又回歸到向復興時期的單一色調靠攏,並且以可愛風格打入市場。大致上我們可以將女團大爆發的團體做這樣的分類:

Hip Hop:After School(前期)、4Minute(前期)、f(x)

舞團取向(性感風):After School(中後期)、Dalshabet(後期)、Nine Muses、Sistar、4Minute(後期)、Brave Girls、Chocolat、Secret

舞團取向(可愛風):Rainbow(中後期)、Orange Caramel、Girl's Day、Apink、Dalshabet(前期)、Rainbow

前衛風格:2NE1(激進型前衛)、miss A(實驗型前衛)、T-ara(中後期)(風格型前衛)、4Minute、f(x)

※在前衛風格中,2NE1常有各種特異的服裝類型與音樂做結合,風格屬激進性質;miss A經常有實驗性較強的歌曲,非主打跟主打歌曲都有,例如「Touch」中以半音階為主體的riff就是少見的例子;T-ara於音樂風格上多作變換,有融合古典音樂與電子音樂的「TTL」系列、也有充滿印地安風情的「YAYAYA」、復古Disco的「Roly Poly」、流行shuffle舞步的「Lovey Dovey」等,但依舊以大眾化為基底,不做實驗性歌曲。

 

(四)復古新浪潮

  2011年下半年,在這段時期之前,大多數的人都認為K-Pop不會再脫離目前所擁有的範疇,女團三巨頭也已經確定,在下一次的空窗期間不會再有變動。但復古新浪潮卻推翻了這個想法,一口氣讓其中一支女團大爆發時期的團體迅速竄起,於短短一年不到,建立起可與三大巨頭匹敵的人氣與聲望,並且同時兼顧了韓國與日本雙邊市場,八個月內創下三次回歸、一首後續曲、三張日文單曲、四張迷你專輯、並於四個月內再追加一張日文單曲與日文正規專輯的紀錄,那正是T-ara。

  T-ara以一首「Roly Poly」,拿下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績,不僅在年終總結算中勝過了在同年都回歸的三巨頭,還引領起一陣復古風潮。這股復古風潮延燒至少半年,影響的團體有Nine Muses(Figaro)、Kara(Step)、Dalshabet(Bling Bling)等。

  這段復古新浪潮最大的貢獻,並不僅僅是T-ara的躍升與復古風的崛起,而是這段時間各家女團都相當緊湊的回歸,形成百家爭鳴的壯觀局勢,高峰期大約是2011年10月。這段期間內回歸的團體有:T-ara(3次回歸+1後續曲,持續到12年初,分別是Roly Poly、Roly Poly Copacabana、Cry Cry、Lovey Dovey)、miss A(Goodbye Baby)、Sistar(So Cool)、SNSD(The Boys)、Wonder Girls(Be My Baby)、Kara(Step)、Nine Muses(Figaro)、Dalshabet(Bling Bling)、Secret(Love Is Move)、Orange Caralmel(Shanghai Romance)、Secret(Love Is Move)。

  隨著復古新浪潮中的女團巔峰逐漸緩和,也宣告了女團大爆發時期的結束,或許餘波未平,新團仍舊受到其影響,但就分類上來說女團大爆發確實已經過去了。2012年之後,女子團體的出道顯得不那麼密集。究竟之後還會開創出甚麼樣的局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tvvine 的頭像
    catvvine

    國民貓咪

    catvv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